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江陰市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23—2025年)》《江陰市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行動計劃(2023—2025年)》《江陰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此頁無正文)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4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陰市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國家、省、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高質量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群,更大力度推動“科創江陰”建設,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產業強市主導戰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強科技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強化“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為路徑,進一步完善創新型企業全成長周期要素支持體系,發展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為江陰“產業更高端、創新更澎湃”,建設“科創江陰”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至2025年,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創新型領軍企業為引領的創新型企業主體培育發展體系,形成大中小創新型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格局,為我市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科技動力??萍夹椭行∑髽I、高新技術企業、“四科”標準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2800家、2000家、200家、67家;“雛鷹”、“瞪羚”、“準獨角獸”入庫企業分別達1100家、850家、60家;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1—2家;新建市級以上研發機構400家。
二、重點任務
(一)突出企業引育,持續壯大發展規模
1﹒全力招引優質科技企業。深入實施“暨陽英才計劃”2.0升級版,對接國家、省重點人才培養計劃,招攬掌握先進核心技術、具備市場開發能力的人才團隊落戶江陰加速成長。圍繞我市“345”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梳理上下游關鍵環節,編制產業鏈招商圖譜,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差異化競合、精準化發力,加快引進一批技術領先、帶動性強的“鏈主”式企業。圍繞綠色能源、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前沿領域,挖掘一批技術門檻高、市場前景好的成果轉化項目,孵化一批有望在行業細分領域快速發展成為“隱形冠軍”的科技企業。全市年度招引科技型企業不少于1200家。(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板塊)
2﹒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依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體系,采取企業自主評價、板塊逐級審核、全程網絡辦理、年度動態更新的工作模式,全面挖掘優質中小企業資源,加強政策引導與跟蹤服務,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支出專賬或輔助賬,規范研發費用歸集,助力企業全面提升技術研發、知識產權等方面管理能力。依托相關專業平臺,建立市級科技型企業信息庫。每年按照知識產權、研發機構、產學研合作等科技型企業基礎條件標準建立科技型企業檔案,定期做好跟蹤篩查。鼓勵板塊對通過評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獎勵補貼,挖掘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評盡評”,形成“發現一批、培育一批、推薦一批、認定一批”的工作局面。至2025年,全市通過科技部評價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00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板塊)
3﹒致力增量高新技術企業。參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發掘一批創新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基本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納入市級科技型企業信息庫。建立市高新技術企業管理“云平臺”,簡化工作程序、暢通申報渠道。完善科技、財政、稅務等部門協調機制,提升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至2025年,有效高新技術企業力爭達2000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板塊)
4﹒著力樹標創新領軍企業。積極參與無錫市“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分類梯度評價,遴選一批具有高成長潛力的“雛鷹”企業、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的“瞪羚”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并在行業內具有引領力的“準獨角獸”企業。積極參與省創新型企業、技術先進型企業等領軍型企業評選,鼓勵創新型領軍企業平臺化發展,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高新技術企業,構建創新“微生態”。至2025年,無錫市“雛鷹、瞪羚、準獨角獸”入庫企業分別新增570家、410家和25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板塊)
(二)突出條件建設,持續夯實發展基礎
1﹒加快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圍繞金屬新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紡織服裝3條千億級特色產業鏈,加快強鏈補鏈延鏈,促進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大科技成果引進和轉化應用力度,通過建鏈強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圍繞5G通訊、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現代物流、健康文旅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加強前沿探索,前瞻布局孵化未來產業,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支持“鏈主”整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等資源,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各類創新聯合體,著力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基礎底層技術,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板塊)
2﹒加快建設新型科創載體。全面提升和拓展全市科創載體的規模、功能和成效,圍繞“345”產業布局,全力打造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科技企業創新創業載體。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原則,重點構建“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空間,實現研發機構、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眾創社區、大企業創新中心等各類載體多點布局、鏈式連接、全域覆蓋。至2025年,全市新增科創載體超3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板塊)
3﹒加快布局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和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圍繞我市產業發展方向,加強與國內硬核科技企業合作,引進一批國家級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海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世界500強跨國企業在澄建設國際研發機構,切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應用技術研究為導向,引導企業、行業協會與高校、研究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提升一批現有科技創新平臺的創新能級,爭創軸承鋼、現代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紡織服裝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運營好江陰金屬材料創新研究院、江陰集成電路設計創新中心、江陰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至2025年,全市新建10家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級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實現突破。(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板塊)
(三)突出研發創新,持續提升發展能力
1﹒實施企業創新評價制度?;诮幐咝聟^試點成效,在全市推廣實施企業創新積分評價制度,以科技部火炬中心“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國家高企資質”等核心指標為基礎,結合我市實際,從科創人才、科創投入、科創平臺、科創成果等維度提出特色指標,對企業進行動態量化評測和精準畫像,全面評價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經營發展水平。建立創新能力調查制度,對創新型企業綜合研發能力進行監測和統計分析,實時掌握全市創新型企業研發狀況,為制定完善企業創新支持政策提供依據。(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統計局,各板塊)
2﹒優化企業研發支持體系。全面落實國家關于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技術開發及技術轉讓稅收減免等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領軍企業牽頭實施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承擔各級科技計劃項目,鼓勵企業加強研發中心建設,提升研發管理水平,創新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至2025年,新建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超過400家。全市培育研發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科技人員密集、擁有核心技術產品的“四科”標準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00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鎮街園區)
3﹒深化知識產權創造。實施知識產權強企培育工程,推進江陰市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建設,圍繞“一園一產業”開展專利導航和知識產權布局,挖掘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緊密對接江蘇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無錫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延伸快速授權、確權、維權服務,推動省、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江陰設立分支機構。全面推進江陰市省級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細化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商業秘密等各類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執法規范,推進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和聯合執法體系建設。整合執法監管、司法維權、仲裁調解等多方資源,建設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站。至2025年,主導參與完成制(修)訂國內外標準累計超過750項,擁有國內外標準化專業技術組織15個以上。(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各板塊)
(四)突出要素供給,持續優化發展生態
1﹒加大高端人才集聚力度。組織舉辦“霞客杯”中國江陰創新創業大賽、“智薈澄”、“才聚江陰”、“百名博士江陰行”等活動,編制人才資源動態地圖,為人才引育、服務對接提供保障。探索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貢獻獎補。持續開展“科技鎮長團”“科技副總”選派工作,鼓勵和支持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到企業任職或兼職。探索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將業績貢獻突出的企業引進培養的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納入高級職稱考核認定范圍。鼓勵企業引進國際人才,支持高層次外國專家領銜開展科技創新研發活動。(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各板塊)
2﹒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深入實施江陰市產學研“雙百”行動計劃、“雙招雙引”活動,推動百家院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引進重大科技人才項目。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一批聚焦關鍵產業鏈的科技成果中試基地、科研試驗站、技術創新中心等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構建集科技政策發布推廣、科技項目申報受理、科技資源集聚、技術交易市場、科技金融對接等為一體的一站式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重點發展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科技咨詢等科創公共研發平臺、服務平臺,搭建外部科創資源與內部科創需求的橋梁。加強“科創江蘇”江陰試點建設,促進優質科創資源落地江陰。依托省技術交易市場江陰分中心等服務載體,培育建設一批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至2025年,培訓技術經理人500人以上,每年實施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板塊)
3﹒加大創新產品技術應用力度。強化應用場景建設牽引作用,發布重點行業場景項目清單,利用場景供給實現與新經濟企業的合作,推動新技術、新產品在城市治理、智能安防、智慧醫療、未來社區等領域廣泛應用。編制《江陰市新產品推薦目錄》,建立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制度,鼓勵市場主體首試首用本地創新產品,促進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和規?;茝V。發揮需求側創新政策引導作用,適度降低政府和國有企業采購門檻,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同類型產品時,合理設置首創性、先進性等評審因素和權重,提高對科技型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采購比例。(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板塊)
4﹒加大科技金融服務力度。充分發揮市級50億母基金的市場補位和引導放大作用,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大力引進優質股權投資機構落戶江陰,積極推進綺山湖科創谷森林基金PARK建設,鼓勵銀行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澄科貸”、“錫科貸”“蘇科貸”科技風險補償貸款體系,推動實施人才科創貸。拓展投貸聯動業務。加強科技保險工作,引導保險機構完善科技保險產品體系,形成覆蓋科技型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保險保障。探索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建立科技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加強上市政策解讀輔導,推動創新型企業掛牌上市。至2025年,在澄注冊登記的股權投資機構達100家,全市股權投資管理基金規模達2000億元,培育科創板上市企業1—2家。(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金融局、市市場監管局、無錫銀保監分局江陰監管組,市新國聯,各板塊)
5﹒加大科技中介管理力度。加強對企業培育服務機構、會計事務所、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等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和服務,督促相關機構加強政策培訓和行業自律教育,規范服務行為。依托行業協會,繼續開展好年度科技服務機構備案工作,每年度發布符合條件的審計、稅審、科技服務機構名單。依據行業協會出臺的《江陰市科技服務機構管理辦法》,開展服務機構年度績效考評工作。跟蹤中介機構服務質效,促進強化責任意識、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鼓勵中介機構提供公益性專家咨詢服務,邀請專家授課,組織經驗交流,開展業務研討,給予個性化診斷建議,提高代理服務質量。(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成立江陰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建立創新型企業培育工作協調機制。市各部門要明確職責,積極推進工作落實,協調解決創新型企業培育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板塊要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工作目標,制訂工作方案。上下聯動、協調配合,形成市級統籌、部門參與、板塊實施的工作格局,合力為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專業、高效服務。
(二)濃厚創新氛圍。深入實施《無錫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托各級各類宣傳媒體,加大對重要科技政策法規、重大創新成果等宣傳推廣力度。挖掘優秀科研人員、科學家、企業家和創新型企業等典型案例,宣講創新創業故事,大力培育和弘揚創新創業精神,營造敢為人先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三)強化考核督查。充分發揮高質量考核的導向作用,將研發投入、載體建設、知識產權、人才引育等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監測和考核體系,落實屬地培育主體責任,建立定期督查和通報機制,并加大對考核結果的運用。
江陰市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行動計劃
(2023—2025年)
為貫徹落實科技部《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科發政〔2019〕313號)等文件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進一步促進和規范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管理和績效評價,加快集聚創新資源,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推進高質量協同創新,實施高水平科技攻堅,推進高效能成果轉化,培育高層次人才隊伍?,F就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需求為牽引,以產業化為目的,以改革為動力,對標一流、開放發展,聚焦本市“345”現代產業體系創新發展需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開放協同、多元投入、專業管理”的建設思路,加快發展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為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二、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
(一)功能定位。本行動計劃所稱新型研發機構,是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以多種主體投資、多樣化模式組建、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獨立法人組織,主要從事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并開展成果轉移轉化、創業孵化、投融資等科技服務活動,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企業培育和人才集聚。
(二)建設目標。到2025年,圍繞“345”現代產業體系,全市累計新建各級各類新型研發機構10家;新增創新創業人才項目600個;攻克關鍵核心技術60項以上;實施50項以上成果轉化項目,衍生孵化科技創新企業50家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頂層布局,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
1.加強規劃統籌。圍繞“345”現代產業體系,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明確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措施,積極引進共建一批、優化提升一批、整合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聯合攻關的科學布局。到2025年,新建各級各類新型研發機構10家。
2.推動集聚發展。全速構建“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集聚一流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引導大型骨干企業科創資源集聚,打造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高地。以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江陰市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進一步集聚全國光伏、碳中和、遙感等領域的優質創新資源、高端創新人才。以江陰(北京)創新中心、江陰(深圳)創新中心等飛地為支撐,鏈接北廣前沿技術,實現“科技研發在北廣、成果轉化在江陰”。到2025年,力爭服務本地企業3000家(次)以上,促成技術成果對接300項以上。
3.打造協同聯動創新體系。依托國內外高??蒲性核椭攸c科技企業優勢資源,通過組建“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科創聯盟等形式,實現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科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的供需有效對接,推動多部門、多單位、全鏈條協同創新,打造優勢互補的創新共同體。到2025年,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各類創新平臺、研發機構10家以上。
(二)推動機制創新,建立市場化的管理機制
4.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運行創新。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治理結構和市場化運行機制,推薦實行理事會或董事會決策制和院長(或所長、總經理)負責制,可結合實際需求設立監事會,根據法律法規和出資方協議制定章程和制度,依照章程和制度運行。
5.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引才用才創新。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引入“揭榜掛帥”“包干制”“賽馬制”“項目經理人制”等工作機制,以項目合作、“人才飛地”等方式拓展引才路徑。鼓勵探索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完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收益分配機制,實行以知識產權為核心、與科研人員科研能力和貢獻相稱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勵人才(團隊)入股混合所有制運營公司,按規定取得項目利潤分成、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股權利益分享,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到2025年,新增創新創業人才項目600個。
6.推動構建多元創新投入體系。堅持市場導向,完善多元化投入和產權組合機制,在舉辦方投入的基礎上,吸引企業、金融與社會資本、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投入,通過建立基金會、接受社會捐贈、設立聯合基金、探索技術入股、開展成果交易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承接科研項目等擴大收入來源。
(三)激發創新活力,賦能新型研發機構可持續發展
7.加強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勵制度,持續輸出技術和知識產權等科研成果。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和國家級科研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學技術源頭單位的對接合作,遴選技術先進、技術成熟度較高、產業化可行的科技項目,進一步集聚研發、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組織資本、生產、市場等方面的社會資源共同投入,在澄開展轉化孵化。
8.強化新型研發機構孵化衍生能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利用自有物業、閑置樓宇建設科技企業孵化載體。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江陰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合作,推動創辦或引進孵化的企業落戶江陰。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通過科技成果作價、資金投入等方式參股孵化企業。
(四)優化配套服務,完善新型研發機構全過程管理
9.強化共建單位管理。參與共建的依托單位應建立對新型研發機構穩定、高質量、可持續的長效支持機制,加強對派駐人員的支持和管理,確保為機構持續輸送高端創新資源。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應認真落實共建協議和建設方案的各項規定和主體責任,加強對重大項目、重要儀器設備采購、人才招聘、固定資產等規范化管理,積極接受外部監督檢查。
10.完善協同管理體制。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應及時向共建各方上報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提請各共建方協商解決;對共建協議中建設內容和建設目標與發展實際不符的,可協商變更共建協議或簽署補充協議。對建設期滿的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由共建協議約定的主體開展建設目標驗收考核,考核通過后結束共建。共建期結束后,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市場化運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11.加強成果歸屬保障。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產生的研發成果、知識產權在不損害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約定歸研發機構所有。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受自主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可以自主決定成果的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等。
四、工作保障
(一)強化組織推進。市科創委統籌指導全市新型研發機構體系構建工作,市科技局做好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指導管理工作,各機關部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匯聚資源、加強支持。各鎮街園區強化屬地主體責任,負責本地區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支持、管理和跟蹤服務工作,積極協調解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規范認定管理。按年度開展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工作。對經鎮街園區推薦,通過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后,遴選出符合條件并向社會公示期滿無異議的申報單位,可認定為江陰市新型研發機構。對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的機構或我市產業發展急需的機構,可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單獨組織論證。
(三)完善績效評估。市科技局負責對認定的市級新型研發機構進行綜合考核,主要圍繞技術開發、技術轉移、企業孵化、人才團隊建設等方面,根據其年度發展情況進行績效評估。
(四)加強誠信建設。按照“誰舉辦、誰負責”的原則,落實新型研發機構科研誠信建設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科技倫理要求的,由科技部門依法依規記入科研誠信檔案,3年內不得參與績效評價,并按規定追回有關財政資金。
(五)落實信息公開。新型研發機構應定期參加統計調查,及時提供真實完整的統計數據。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實行信息披露制度,通過公開渠道面向社會公開重大事項、年度報告等,并對公開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涉及國家秘密、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事項除外。
江陰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
(2023—2025年)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持續促進本市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更高質量、更強功能、更大規模的技術市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無錫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打造高標準技術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升技術市場要素配置能力,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遵循技術轉移規律,發揮江陰科技創新資源稟賦與市場要素資源優勢,加強與長三角技術市場資源聯動協同,促進融通發展。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薄弱環節,建立健全企業需求導向的技術轉移鏈條,提高要素質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到2025年,全市技術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技術轉移能力明顯提升,成果轉化效能持續放大。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300億元,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水平,新建10家技術轉移機構。新增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項。新增未來技術學院合作企業超30家。新增培養300名技術經紀(經理)人,全市技術轉移從業人員達到700人。
二、重點任務
(一)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源動力
1.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平臺,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力,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等建設一批校企聯盟。到2025年,新建校企聯盟300家以上。
2.鼓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以“345”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需求為導向,聚焦先進制造、先進儲能、新材料、“雙碳”、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優化市場主體“出題”,政府“發榜”,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團隊聯合攻關的“揭榜掛帥”模式,實施“揭榜掛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鼓勵更多的科技成果實現產品化、產業化。到2025年,累計挖掘企業有效技術需求500項,實施重點“揭榜掛帥”科技計劃項目20個。
3.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組建一批企業牽頭、校所緊密合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廣泛參與的創新聯合體。進一步促進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先進地區產業協同發展,做強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營造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的全鏈條生態。到2025年,新建新建創新體3家以上。
4.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聯合高??蒲性核葯C構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和技術創新中心。持續放大金屬材料創新研究院、安姆科科技研發有限公司、江蘇智海新材料研發有限公司、江陰市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江陰集成電路設計創新中心、江陰市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效能。同時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工作,到2025年,全市累計新建各級各類新型研發機構10家。
5.支持企業承接科技科技成果持企業主動吸納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大幅提升產品科技含量。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組織,以重大科研任務為載體,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完成重大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創新,推動重大成果產業化。到2025年,新增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項。
(二)推進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優化科技成果供給力
6.建設中試基地。聚焦我市重點產業發展領域,圍繞尖端產品創制、概念產品試制、緊缺產品研制等中試需求,建立面向產業發展的中試基地,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加速產業化。結合我市產業發展,鼓勵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社會資本根據我市產業需求新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7.鼓勵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鼓勵青年科技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及團隊在澄創新創業。培養一批有科研基礎、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認定一批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支持高層次人才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
8.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發揮在澄科研院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服務管理,推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做好技術合同登記認定工作。出臺促進本地區技術市場發展的配套政策。宣傳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相關優惠政策,激發企事業單位申報積極性、主動性,積極引導企事業單位轉化技術成果,進行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持續推進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合同認定登記工作。到2025年,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300億元。
9.積極引入市外優質創新資源。深化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和中科院等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市外高校院所等在我市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并給予經費支持。加強與未來技術學院專項合作,增強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研判能力,通過建鏈強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到2025年,新建10家技術轉移機構;吸引未來技術學院100人次在澄參加交流活動,全市30家以上企業與未來技術學院建立合作關系。
(三)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提高技術轉移服務
服務力.構建“三單兩庫一平臺”。著力建設“三單兩庫一平臺”,建立重點產業鏈上下游核心關聯企業清單、創新資源清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三張清單”,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建立科技項目庫、科技人才庫,促進技術、人才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建設具有科技含量的數字化信息平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網絡,構建聯通國際、國內的技術轉移網絡。到2025年,聯通重點地區的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1家以上,鏈接重點城市、重點高校院所國家技術轉移機構20家以上。
11.培育專業化服務隊伍。鼓勵社會力量依法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技術經紀、技術交易等專業服務。鼓勵各類服務機構建立技術經理人聘用制度,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專業水準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專業經理人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結合“科技鎮長團”“科技副總”等工作,鼓勵和規范高校院所和企業的科技人員從事技術轉移工作,到企業、園區等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服務、成果推廣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到2025年,新增培養300名技術經紀(經理)人,全市技術轉移從業人員達到700人。
(四)優化技術轉移服務水平,提升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
配置力.加強技術市場市場要素。構建全市技術市場服務節點工作網絡,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場,加強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江陰分中心建設,引導供需對接,打通轉移鏈條,規范技術交易。鼓勵高校院所等科研服務機構加入各級各類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科技成果、儀器設備、實驗室等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在線檢驗檢測等服務需求,降低科技中小企業開發新產品、開展新產品檢驗檢測、新成果驗證等創新成本。到2025年,加入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服務機構10家,服務企業300家;在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發布專利、技術成果、技術需求500條。
13.強化知識產權轉化服務。整合資源,加強知識產權全流程管理,提供全鏈條專業化服務。鼓勵高校知識產權創新團隊參與協同創新,完善知識產權創造機制,推動以企業技術攻關需求為導向,校企聯合培育的高價值專利在企業轉化。優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快專利技術向產業轉移。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審議研究本市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規劃、計劃,決定重大事項,解決重大問題,保各保各項任務實效。各成員單位、責任單位充分發揮職能職責,形成合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二)加大宣傳力度
進一步加強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模式、重大項目、示范機構、專業人才等典型案例的宣傳,強對強對技術人才的價值認同感,引導全社會關心和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工作落實
抓好政策落實。市科技、財政、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建立健全促進成果轉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形成聯動工作機制。建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果轉化通道,強化財政資金支持成果的轉化應用。審計部門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對相關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監督檢查,促進政策落實。